首页 >> 浙东文化研究(第2辑) >> 浙东文化研究(第2辑)全文阅读(目录)
大家在看 吞噬星空 上门女婿 教授帮帮忙 诛仙 蛊真人 小学生之破案之王 都市:隔壁王叔超厉害 凡人修仙传 我的绝色小姨 美杜莎 
浙东文化研究(第2辑) 张伟 -  浙东文化研究(第2辑)全文阅读 -  浙东文化研究(第2辑)txt下载 -  浙东文化研究(第2辑)最新章节

叶适《进卷》的学术价值(3/5)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用户书架

二、叶适《进卷》的学术思想

牟宗三曾说:“叶(适)、陈(亮)身处局中,就事而言,其言有对。对有宋一代立国之格局,皆言之真切,而中肯要。对其弊之积重而难挽转,尤言之痛切。非有大英雄、大震动,莫能裂大纲而起沉疴,以收云合响应之效。”叶适不仅对有宋一代立国之本言之真切,而且对有宋一代讲学之道也言之深切,他对经、史、子的独特见解鲜明地展示在《进卷》之中。

在阐述他对具体经典的感悟之前,叶适首先阐明他对“经学”的理解。在他看来,所谓“经学”,并不是对经籍的本身的一种阐释,后人学习经籍的目的也不在于对经籍遵从与膜拜。所谓经籍,只是圣人之道的不完全载体,而圣人之道具体地融合在事物之中,通过纪纲、律度、伦类展现出来,散布于宗庙、朝廷、州闾乡井之间。正因为道无所不在,无人不晓,所以“天下之人无不根于性命,闲于道德而习于生死之变”。而后世之人把道德性命从器物中脱离开来,以为其仅仅蕴藏于经籍之中,而不知“治有异而不相废,道有同而不相袭。故其言语文字,或始之以陈其义,或终之以纪其成,言与事迁,书与世易,盖其皆可以为经,而当时之天下不待是以为治也”。这就说明,在叶适眼中,时人视为圣典的经籍并不值得顶礼膜拜,它们只是对治道的零散记录。而所谓治道,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更新,这就意味着昔日的记载并不一定适用于当前。遵循经籍的指引以恢复往日的制度,恐怕是“迂暗而不明,牵合而难通”。不过,虽然叶适意识到了这种复古守旧的行为是可笑的,但长期以来经籍所拥有的权威,也使他不敢轻易将之抛开。于是,我们在《进卷·总义》中看到了求实的叶适在面临典籍时所持有的矛盾心态:“夫不必求之于尧舜三代,则将节文而自为之欤?则内顾自疑而不敢为,虽为之,无所折衷而民不从矣。然则姑守其所闻,以为如是而足以治欤?则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,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,论高而实违,是又不可也。徘徊彷徨,久而不得定欤?则好为异论者以败经者将逐出其间矣,是又不可以不惧也。”他终究无法给出一个大胆的结论。

创作《进卷》时的叶适,终究还是有所保留,或者说还没有达到破茧化蝶的时刻,这使他此时对经学批判的态度远不如后来在《习学记言序目》中那样犀利。牟宗三曾说:“历来敢对程朱内圣道统提出质疑者,如明末顾亭林、颜元、李塨等人,实皆不及叶水心之勇敢与一贯,并曾子、子思、孟子、《易传》而一起皆反之也。”这里的赞颂主要是针对《习学记言序目》而言,不过在叶适的《进卷》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许多正在成长的因子。如对于《易》而言,尽管其间尚没有褪去伏羲文王作八卦的神秘面纱,剥离它与孔子的紧密关系(《习学记言序目》卷三:“言‘孔氏为之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系辞》、《文言》、《序卦》之属’,亦无明据。《论语》但言‘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《易》’而已,《易》学之成与其讲论问答,乃无所见,所谓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系辞》作于孔氏者,亦未敢从也。……至所谓《上下系(辞)》、《文言》、《序卦》,文义重复,浅深失中,与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系辞》异,而亦附之于孔氏者,妄也。”第35页。),但对《易》的经世作用及其与事物之间的密切关系都有生动的描述。作者开篇即指出《易》的性质即为道的运用:“《易》非道也,所以用是道也。”此后,作者又用大量篇幅来说明人们研究《周易》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:“而圣人君子,先王后帝,杂取而用之,以之修身,以之应物,而无所不合。……故夫两者所以明变,而六者所以为两也。因是四者而求之,而圣人之道与《易》之书,未知其孰离也。然后其所以用是道者,可复见矣。”而出于实用的宗旨,叶适又一次强调了对于《周易》当采取审慎的态度:在《周易》成书之前,人们都遵循道的规范,把对道的体悟记录在书中;在成书之后,人们都从《周易》中去寻觅道的踪迹,把它作为道的归依,这无疑是逐末忘本。《周易》的价值,在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。叶适对其事功性的强调,对于还原《周易》一书的性质,具有重要意义。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,坚持以能否通达人间事理来把握什么是“卦之正义”这个原则,从根本上保证了叶适之解《易》彻底摆脱了象数路数的干扰,将《周易》解释成为一部彻底宣扬儒家的德性修养、道德理想、政治理念的经典。

如何阅读《尚书》呢?叶适在《进卷》中提出了一个他终身恪守的重要概念——“常心”。在《习学记言序目》中,叶适总结出了《尚书》的意义与价值:

天有常道,地有常事,人有常心,于《书》见之,孔氏索焉,不可不考。《书》称“若稽古”四人,孔子言“大哉尧之为君也”,“舜有天下而不与焉”,“禹吾无间然矣”,子夏曰“舜举皋陶,不仁者远矣”。故考德者,必先四人,其次汤、伊尹,又次文、武、周公,世有差降,德有出入,时有难易,道有曲伸,孔氏以是为学之统绪,孟子所谓“闻而知”、“见而知”者也。近世之学,虽曰一出于经,然而泛杂无统,洄洑失次,以今疑古,以后准前,尊舜、文王而不知尧、禹,以曾子、子思断制众理,而皋陶、伊尹所造,忽而不思,意悟难守,力践非实:凡此类当于《书》求之。
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
你可能会喜欢 万古神帝 大奉打更人 黎明之剑 校花的贴身高手 沧元图 率土之滨 诸界末日在线 轮回乐园 傲娇校花爱上我 蛊真人 这游戏也太真实了 万族之劫 夜的命名术 我的东北军2之龙战于野 吞噬星空